埃贡席勒:纠缠扭曲的身体,难掩生命的孤寂
爱就是一切,只要爱,以此来充实我,引导我向着这个方向走去,我的心就在于此,我要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这种体验……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
1890年6月12日生于奥地利图尔恩,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火车站站长,在席勒15岁那年,父亲因梅毒去世。席勒在早年就展现出了绘画天赋,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维也纳艺术学院。或许早年丧父的悲痛刺激了席勒,父亲平日里放荡的作风又对席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席勒获得了一种近乎畸形的性观念。在他的眼中,性是快乐的来源,也是不幸的开端。他极力宣扬和表达性,又极力丑化和扭曲性。性在席勒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既带来快感,也带来痛苦。
艺术的色情若够艺术,就非不道德。只有观者以不道德的看法看时,才变成不道德。
——埃贡·席勒
一
席勒的整个童年到少年时期,都被死亡笼罩:3个哥哥刚出生不久就夭折;姐姐在十岁时因脑炎去世;席勒15岁时,父亲因梅毒并发症逝世……
一再丧失至亲的痛苦,从此让他沉溺于对死亡的迷恋,和对肉体欢爱的极度追崇。
他的第一位裸体模特,是他的妹妹,葛尔蒂。这也是他生命中第二重要的女人。尽管以妹妹的裸体作画,但席勒仅仅将妹妹作为模特,没有干出乱伦之事。但是不管当时还是现在,以未成年妹妹作为自己的裸体模特,都是惊世骇俗之举。
二
他的第二位模特,是部落酋长的女儿,叫莫阿。莫阿在维也纳以舞台表演为生,她渴望成名,因此答应席勒,成为他的裸体模特。莫阿之后,席勒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瓦莉。
瓦莉本是席勒老师克利姆特的模特,看到瓦莉的第一眼,他就被迷住了。。同样,瓦莉也一见钟情于这位天才画家。甚至不要任何酬劳,甘愿做他的模特。
认识席勒的时候,席勒21岁,瓦莉17岁。1911年到1915年,他们同居生活。
成熟又丰韵的瓦莉,不仅是席勒的温柔乡,更是他画中的缪斯、生活上处处体贴的伴侣:她为他操持家务、四处拜访、结交画商……
席勒和瓦莉纽泽尔在捷克共和国,1913年
即使在席勒背负上“恋童癖”罪名,众叛亲离之时,她也没有离开。
为了作画,席勒会雇用一些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有一次,其中一个小女孩指控席勒诱拐和玷污未成年少女。
由此卷入了一起诱拐和玷污未成年少女的案件,被告上了法院,媒体开始对他大肆抨击,“恋童癖”、“色情狂”等字眼充斥在报纸的主要版面。而与之相对,是席勒展览的大获成功,各种好评如雪片一样飞来,令人欣喜。案件最终以席勒诱拐未成年人罪名不成立而告终,但他却因为利用未成年人做色情展示而被判有罪。并且,法官拿出席勒的一幅绘画作品,要求当堂销毁。对此,席勒当然是拒绝的。
任何艺术,最可贵的东西是自由。
而面对现实世界,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往往需要与当下的道德或法律产生必不可少的冲突。那些超前的、先锋的观念,总是让人难以理解,但真理往往就在此处。席勒在庭上是这样抗议的——
作为艺术家,我有责任捍卫艺术的自由,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质疑我的艺术作品。
席勒也曾在日记中为自己辩解——
艺术的色情若够艺术,就非不道德。只有观者以不道德的看法看时,才变成不道德。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
—埃贡·席勒
但法官可不管这些,还是当着众人销毁了画作,并被监禁三天。
这场风波之后,受不了村民的闲言碎语,席勒带着瓦莉搬了家。新家的对面,住着一对姐妹——埃迪斯与阿黛拉。
三
席勒回到了维也纳,认识了对街房子里的一对姐妹,中产阶级、新教家庭出身,不久就与她们交往密切。1915年2月,席勒给朋友的信上写:
“我快结婚了,不过为了未来着想,那个女人不是瓦莉……”
席勒抛弃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瓦莉,娶了埃蒂斯·哈姆斯(Edith Harms)为妻。
而瓦莉除了哭到不能自已,选择了离开。在分开前,席勒以自己和瓦莉为模特,画下了一幅名震美术史的画作--《死神与少女》。
少女跪拜在死神面前,搂抱住了他,无限依恋。两眼望着另一面,那边可能是扇窗子,可以望见外面的景色。少女有些犹疑。少女穿红黄相间的彩衣,不及膝,底边有尖尖的棱角。死神是个穿黑袍子,面色枯槁的男人。他的脸和席勒本人十分相似。而少女则被推测为席勒的模特和情人——威利(Wally Neuzil)。“死神”俯身靠向“少女”,头并着头,似乎在她耳边轻诉。他的手安放在少女的红色短发上,指节细长,不见拇指。“死神”的脸上充满着怜悯安慰惊恐或不可知。这体现出席勒不得不与情人分离的恐惧与痛苦。这幅油画创作于1915-1916年,正是席勒与威利分手、与妻子爱迪丝(Edith Harms)结婚的时期。他们相依相偎,相亲相爱。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席勒选择了爱迪丝而不得不与威利分离。
最初这幅画的名字是「男人与少女」,后来,他将男人划掉,改成了死神。
席勒觉得,他就是死神,是他害死了瓦莉(被席勒抛弃的瓦莉,后来参加了红十字,去前线当了战地护士,最后不幸感染猩红热逝世,她终身未嫁)
婚后的席勒发生了转变,从来不羁的他,在画妻子埃蒂斯的时候,却有了几分收敛。
规整的衬衫、严谨的条纹裙、乖巧洁白的鞋尖……
如此衣冠整洁、笔触温柔,在席勒过往满是爱欲的作品中太罕见了。
婚姻改变了他——他最终还是规规矩矩地,走上了大多数人的人生路啊。
这就好像那些声声念叨要“与众不同”“爱我所爱”的人一样,最后还不是选择,结婚生子、安稳度日。特立独行不过是一种谵
妄的谎言。
四
不过命运没有给他平坦无虞的下半生。
1914年一战全面爆发,1915年6月20日,席勒就被陆军征召服役。这是他婚后的第三天。
1916年,因为绘画特长,席勒被委任相对轻松的战俘守卫,看管战犯。
1918年秋,西班牙流感又席卷了欧洲。
时年10月28日,怀有身孕的埃蒂斯染病身亡;3天后,席勒也因此病逝,年仅28岁。
在他最后的作品中,有一幅,描绘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甜蜜拥抱在一起。
天才如席勒、情色如席勒,到头来还只是那个15岁痛失至亲的席勒、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席勒——他也不过只想忠于一个稳定的爱人,一个美满的家。
可是终未如愿。
在他短短的一生中,饱受战争和疾病之苦。
可以说,他生前一直都是活在恐怖的氛围之下。
这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恐惧,导致他的每一幅画,都充满了一种扭曲和痛苦的情绪。
夸张的线条,大面积的色块,不规则的人形……
体现了人们在末日来临时的痛苦的挣扎。
历史上最灿烂的艺术瑰宝,基本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血泪铸成的。
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埃贡·席勒,即是如此。